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档案史料>史话趣闻

孙中山莅临福州与定名“中山路”(上)

发布时间:2020-10-14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办妥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的最后一道手续。他认为“今满清政府已去,共和政体已成,民族、民权之二大纲已达目的”,计划应邀赴鄂、赴沪后,返粤“部署一切,再赴外洋各埠考察……注意民生问题,留心社会实业”,以实现其三民主义的理想。

  闽军政府都督孙道仁经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议长林森的指点,也盛情邀请孙中山莅闽。孙中山有感于福建许多志士追随他从事革命事业尤其是辛亥年广州起义作出重大牺牲,决定在回粤途中赴闽。闽军政府获悉,派出政务院院长彭寿松“于十三号乘轮往沪赴鄂迎接”。

  4月17日,孙中山访沪活动结束,晚8时许偕孙科、孙蜒、孙婉,以及胡汉民、宋霭龄(英文秘书)、李文范(汉文秘书)等人,在彭寿松的陪同下,由上海金利源码头登上招商局的“泰顺”轮,沪军政府都督陈其美等人“至轮船欢送如礼”。18日凌晨3时半,该轮启航。彭寿松急电孙道仁:“先生已由申动身来闽,当预备欢迎一切。”

  19日上午,“泰顺”轮抵达闽江口。闽军政府除了派“元凯”舰护航外,还“派顾问官陈恩焘坐‘福安’船出港迎迓座轮。过长门时,礼台悬挂国旗及万国旗并升炮二十一响,各兵士礼服整列行举枪礼”,给予了欢迎国家元首等级的礼遇。

  而后,“泰顺”轮驶停于马江水面。孙道仁偕闽军政府交通部长黄乃裳(曾倾力资助孙中山革命活动的闽清籍南洋华侨领袖)和警务部长翁浩等人坐小轮迎上,恭请孙中山一行转驳上岸,前往福州船政局“储材馆”休息。

  年初,福建船政(含各学堂)改名福州船政局且划归闽军政府节制。局长林颖启未到任,由副局长沈希南(沈葆桢之孙)兼摄局长。他接到海军部总长刘冠雄和闽军政府来电后,对用以接待孙中山一行的“储材馆”进行了精心准备。“储材馆”是船政创办初期储放建筑材料的“广储所”一部分,专责收发各种木材,在大规模基建结束后,改造成接待来宾的场所。

  据李文范回忆,孙中山在轮船上,看见江面小船的许多旗帜上有“欢迎孙大总统”“孙大总统万岁”等字样,有些生气地说:“太不成话。共和国的总统卸任就是平民了,怎么还可称总统?至于‘万岁’两字本是封建专制皇帝硬要手下的官民称他的……如不取消,我不能熟视无睹,我不下船。”孙道仁连忙命随行人员,立即通知船上、岸上众人把所有类似的标语,都改成“欢迎孙中山先生”。

  直等到傍晚时分,船上、岸上都准备妥当,孙中山一行才搭坐小轮由罗星塔码头上岸,受到恭候多时的各界代表热烈欢迎。一路上,处处插彩旗,挂彩花,锣鼓、鞭炮齐鸣,欢声载道。许多民众跟随孙中山一行,以争睹伟人风采为快。孙中山一再劝说,不要作过分欢迎。

  当晚,孙道仁、彭寿松在“储材馆”为孙中山一行接风洗尘。沈希南作陪时,代表马尾各界恭请孙中山光临明天在大王宫召开的欢迎会。孙中山以“省垣来迓者多,遂先晋省”为由婉谢。宴毕,孙中山一行下榻于此处。

  20日晨,孙中山一行在孙道仁、彭寿松的陪同下,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由“左(宗棠)沈(葆桢)二公祠”前的马江渡道头坐夹板船溯江而上,抵达南台岛海关埕码头。该码头建成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是福州第一座可停靠机动船的码头。

  据报载,孙中山一行上岸后,“沿途军乐队及都督府上护卫中军一营、防卫两营均整列迎接,并由孙都督派左右翼卫队作为孙先生随侍卫队”,送他们往当局安排的、位于大岭顶的前清洋务局(此时已改作官方的迎宾馆)。路两旁有“国民协会支部、共和实进会、全闽学生会、国民集益会、人社、赤十字社、盐业研究会、共进会、警察学会、社会党、海外留学生联合会、统一党支部、桥南公益社、自由党支部、中山自治社、闽侯城自治会十余团体”的人员“持帜站列”,军乐声、锣鼓声、鞭炮声、欢迎声不绝于耳。

  孙中山一行抵达洋务局行装甫卸,诸团体即“各举代表一员持柬前往陈述”。孙中山“传请代表面晤,嗣命政界各员以次接见”。

  而后,孙中山依照赴闽的初衷,带领几个主要随员走访位于梅坞的“桥南公益社”。1905年,革命党人以办理殡葬、戒烟、施药、救火为名,向官府立案,在桥南巷下庙左旁古榕书院建立该社,不久迁此。1906年(丙午年)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秘密成立于此(对外用“丙午俱乐部”名义),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开展一系列革命活动,最终成为辛亥年组织义士参加广州起义、指挥光复福州武装起义的策源地和总枢纽。

  据报载,孙中山到此“瞻视黄花岗死难闽人及福建光复时各烈士遗像”,看望部分福建同盟会会员、黄花岗起义生还义士及光复福州战役人员,“垂询甚详,寄语向他们的家族慰问”,并合影留念。孙中山即席题赠“独立厅”3字,后被制成匾额悬挂于门。从此,“桥南公益社”所在地又称“独立厅”。后有报纸记述:“二次革命时,独立厅被封,党员某匿总理所书匾额于某君家。某恐祸及,毁之。现在独立厅所悬匾额,系王蔼庐所书,非总理当年原迹矣。”

  中午,时任闽军政府政务院副院长的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总干事林斯琛,在洋务局为孙中山一行举办欢迎宴会。

  午宴毕,孙中山一行赴位于左近的太平巷内“广东会馆”(遗址在今仓山第二中心小学内)。

  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后,来福州谋生的广东商人、佣工日益增多。为了方便他们在福州经商或生活,“广东会馆”落成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扩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是广东旅闽公会的活动场所。当得知大部分是广东籍的孙中山一行即将莅闽,以同乡故,极具光荣感,广东旅闽公会于4月13日致电孙中山:“闻公莅闽,同乡备极欢迎。”他们希望孙中山等人能下榻该会馆;同时,由粤籍将领、光复福州时起义军前敌总指挥许崇智负责统筹欢迎事宜。

  据报载:当日“会馆陈设颇华赡,粤人持帜馆前,帜上书‘同乡欢迎’四字”,会馆内外人头攒动,欢歌笑语,一派喜庆景象。孙中山出席广东旅闽公会举行的欢迎会,并与众人合影留念。他为该会馆题写的“戮力同心”4字,后制成金字红底牌匾悬挂会馆正厅的上方。1965年此牌匾移到民革福建省委,作为革命历史文物准备送往北京保存,不幸毁于“文革”中。

  接着,孙中山与主要随员在孙道仁等人的陪同下,经大桥、小桥、洋头口,由南门兜进城。据报载:“闽军政府沿途军警环护”“城边一带均有步标整列行礼”“一时万人空巷”“途为之塞”“鞭炮声、旗影达于数里”。

 

作者:薛宗耀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