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档案史料>史话趣闻

南后街:曾经的福州“琉璃厂”(下)

发布时间:2020-09-25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书画裱褙店

  据史载,我国字画裱褙始于两晋,至唐代形成拉轴和册页两种工艺。古有“三分画,七分裱”之说,裱褙均为手工操作。字画经拓、裁、定型、修边、酿色、复裱、打蜡、装轴,使作品坚实美观,便于悬挂、收藏。

  明、清两朝,南后街是高官文人聚集的“书画文具一条街”。街市上来来往往的都是三坊七巷中舞文弄墨的达官贵人、文人骚客,他们喜好收集或者相互赠送名人字画,于是在书画文风鼎盛、人文荟萃的福州,裱褙业渐兴。至20世纪30年代,盛极一时,集中于南后街的有:米家船、青莲阁,松林斋、声文堂等;还有宫巷、安民巷的虚静堂、三禾斋、二宜轩,以及黄巷的家庭裱褙等,其中“米家船”是众多裱褙店中的佼佼者。

  清同治四年(1865年),福州西河村手工艺人林金师在南后街29号(现为32号)开创裱褙店,开了30年尚无招牌店号。当年,不少人慕名而来,其中就有清朝的福州举人、著名诗人、书法家何梅生(何振岱)。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何振岱送字来店装裱,看到小店装裱字画众多,却无店号名,问起,店主请其题匾。当时有传说,北宋大书画家米芾一生喜欢收集、推荐历代好书画。他乘船四处游览,由于江南气候潮湿,每到一个码头,米芾都把书画作品挂在船头,一边晾晒,一边展示。所以,中国书画史上有“米家字画满江滩”的佳话。何振岱兴之所至,依此典故,挥毫题了“米家船”赠与店主,这就是“米家船”裱褙店的名字来历。“米家船”牌匾挂出后,在三坊七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轿子、马车来往不绝,甚至有些文人墨客在裱褙店里吟诗作画。

  以手工考究、质量上乘而闻名的“青莲阁”裱褙店,原处南后街21号。著名书法家沈觐寿所书店招牌深藏店中,旧时三坊七巷名流、大户人家常将家藏字画托其装裱。严复、林纾、黄慎等名人是“青莲阁”的老主顾。另外清朝同治年间创办的“二宜轩”裱褙店原址位于郎官巷口,后迁至黄巷6号。

  笔墨庄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书信来往、诗词书画、进取功名的利器是文房四宝,文风浓郁的福州,笔墨买卖最好的店铺也在南后街。据传闽人一向喜用湖笔徽墨。南后街最早的笔墨庄在宫巷口,是全国徽墨制作的四大名家之首曹素功所开设。其墨品既注重实用价值,又讲究制作精美,“其配方神秘,做工考究,名闻天下”。据《文房四宝》记:曹素功(1615-1689年),明末清初人,继承其亲戚吴叔大经营“玄粟斋”(后以避康熙讳改“艺粟斋”),善制墨,纂有《墨经》一卷。乾隆间迁上海,约于咸丰、同治间设分号于福州。其店招为道光进士吴县冯桂芬手书,颜体,柔中带刚,为福州市店招书法之冠,又有清末大学者曲园俞樾手书匾额,亦称佳构。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曹素功去世后,店业由子孙继承,曹氏制墨历二百余年而不衰。

  道光初年(1822年),詹斗山也在南后街宫巷口曹素功笔墨庄旁开了一家笔墨店,他从徽州请来师傅,建立制墨作坊,用料真,加工精,价格实,服务好。所售的墨坚如石、香如麝、墨如漆,写出来的字久不褪色,得到文人学士的赞赏。詹斗山徽墨的品牌很多,名墨不少,如金不换、青云路、兰烟、龙门、紫玉光、龙翔凤舞、虎溪三笑、金山阁和朱子家训等。朱子家训就是把《朱柏庐治家格言》刻在墨模上,然后印在墨上。在一个宽约3厘米、长约10厘米的墨模上刻523字,刻工之精良令人叹绝。还有一种御墨,是进贡给皇上的,一面刻有两条龙,一面刻着“太平一统万年春”的字和图案,两侧各刻“乾隆元年进呈贡烟”和“徽州詹斗山仿古法制”等字。詹斗山生产的徽墨还精雕细刻花鸟虫鱼、仕女高士、山水园林等,十分生动,值得珍藏。詹斗山起初只卖湖笔徽墨,后来除文房四宝外,还销售八宝印泥、折扇等。

  清光绪年间,张孔平在南后街衣锦坊口184号,开设“张文祥笔庄”。其笔庄制作的毛笔料好、工精、质优,质量标准明确,尖、齐、圆、健“四德”俱备,即笔锋尖锐、笔削整齐、丰满圆润、健劲有力,顺锋、逆锋、滚笔书写都能得心应手,备受欢迎。该庄的毛笔规格有大楷、小楷两大类。大楷有“大宿水”“中宿水”“小宿水”羊毫;小楷有“纪念奏本”(意谓可供作贡品和馈赠亲友留为纪念)、“极品如意奏本”“双料奏本”“单料奏本”(意谓极好的、可供写奏折之用),还有“车头水”“乌龙水”“大小由之”等。笔庄生意兴隆,产品远销港、台和新加坡等地。其鼎盛时期,工人达20多人,日产毛笔200余支。至民国初,张孔平年老,传给长子张昌辅,添号“老辅”;二子、四子另在小桥头、安民巷口设分号。(完)

 

作者:岫云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