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特色栏目>民俗风情

立夏话鼎边

发布时间:2019-05-16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今年5月6日是立夏节气,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时节,天气渐趋炎热,但冷空气也不时光临。福州谚语“谷雨立夏,寒冷死老郎罢(老父)”,冷暖空气交汇频繁,空气闷热潮湿,细菌繁殖很快,人很容易生病。古时为了提醒人们,特在入夏第一天举行“过节”仪式,谓之“做夏”。做夏活动古今不同,古有啖李、吃笋,今流行煮鼎边糊、做煎饼、炊碗糕,目的是消病除灾。因此,立夏节也成了福州节俗中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联的三个节日(清明、立夏、冬至)之一。《藤山志》也记载:立夏日,家家煮鼎边糊、炊碗糕、祭祖先,谓之做夏。

  鼎边,又称“鼎边抆”“锅边糊”,用米浆涮锅边烧煮而成,配以虾米、虾油、芹菜、金针(黄花菜)、黑木耳、蚬子,或少量香菇等海鲜清汤。煮鼎边糊前,待铁锅四周烤热后抹上花生油,再将预先备好的浓米浆均匀泼在铁锅的内缘,烘干后铲入汤中,稍煮片刻即成风味独特、洁白成卷的鼎边糊。它与捞化、拌面、扁肉、鱼丸一起,成为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

  在农时上,福州的立夏之际已进入农忙旺季。福州地区流行煮鼎边糊“做夏”,不仅是一家人吃饱吃好后下田劳动,还要分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尝,称之为“送夏”,藉以联络感情。福州熟语“鼎边一抆(涮)就熟”,反映了福州人“金厝边银乡里”的传统美德。

  关于鼎边糊的来源,又据《藤山志》载:三月间,迎大王(土神),家家必煮鼎边糊,谓之迎鼎边糊王。相传,鼎边糊起源于汉闽越王无诸时期的两位侯爷,他们俩统兵行军经过福州时,百姓前往劳军,阴差阳错地发明了鼎边糊,因其风味独特,遂被福州百姓所流传。两位侯爷因此被尊称为“鼎边糊王”。可见,在每年的三月间,每家都要煮鼎边糊来祭供大王的,而且在福州话中,“鼎”即是“锅”的意思,足见鼎边糊作为福州小吃历史的悠久。

  但是,福州百姓却将鼎边糊的来源与戚继光抗倭传说联系到了一起。据福州民间传说:明朝嘉靖年间,福建沿海城乡常遭倭寇侵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受到闽地人民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一路上打了好几个胜仗,回到了福州南郊,决定在此地休息半天。南郊的老百姓将家里好吃的东西集中在一起,准备开庆功宴以慰劳三军。突然这时,从长乐方向又窜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扑来。戚家军紧急集合准备迎战,就在这时,一个叫“下渡伯”的老者出了个主意,将大米磨成浆,芹菜、肉丝、蚬子、虾米等一股脑儿倒入高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把倭寇全部消灭在海边。此后,福州百姓感念戚将军恩德,就将鼎边糊与他的英雄传说联系了起来。

 

作者:方杰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