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特色栏目>民俗风情

中山路·左营司巷·丽文坊巷·赛月亭巷

发布时间:2019-02-25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中山路

  中山路,原名贡院前,位于丽文坊巷之东,因明代福州贡院设此而得名。

  贡院,又称“试院”,明清时全省及台湾士子考取举人的地方。早期福州贡院在福州文庙北的学院前(今延安中学)。明成化七年(1471)搬到此地。初建时,设通道于西侧的丽文坊巷。到了正德十一年(1516),时任巡按御史的胡文静,认为丽文坊巷太窄,且偏西,必须有一条直通大门的通道,于是购买南侧左右民居拓为马路,东西两侧各扩八丈,南面拓宽三十二丈,修成一条贡院南大门通道。人们习惯称之为“贡院前”。

  福州书院多,且居全省各府县之首。贡院是录取才子的地方,又是全省及台湾士子科举的考场,贡院的交通和环境自然是当时福州官府必须考虑的问题。明万历六年(1578),在重建贡院时,对整体布局进行了认真设计。南大门并排建三座牌坊,中为“天开文运”坊,东为“明经取士”坊,西为“为国求贤”坊。进入大门内,东边为三司公署,西边为外供给所。过“登瀛”桥,为贡院通衢,分别称“天衢”“云路”“龙门”。至公堂(今孙中山纪念堂)前为东西文场,中建“明远楼”,西为“瞭望楼”。东列四所:对读、受卷、弥封、内供给,西设二所:誊录、巡绰。

  清初,贡院在历届福建学使和巡抚的重视下,设施日臻完善,得到朝廷的嘉奖。清乾隆九年(1744),乾隆帝御赐“旁求俊义”匾,并赐“立政持英才,慎乃攸司,知人则哲;与贤共天位,勖哉多士,观国之光”楹联,悬挂在至公堂。

  之后,考场为适应考生日益增多的需要,清道光年间又进行重修扩大,仅单号考房就有千余间之多,规模宏大。福州贡院录取了不少历史名人,如李光地、陈若霖、梁章钜、林则徐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兴办新学。贡院也因此而被废除,改为福建谘议局。1912年4月,孙中山莅闽,在此接见福建政要人物,并在至公堂发表演讲。1932年,福建省政府将至公堂改名“中山堂”。改南大门的天衢坊和贡院前大街为“中山路”。至今,大门外的民国建筑“东厢”“西厢”犹在。出大门上百米,东侧的左营司是“林则徐出生地”,现已成为中山路的一处旅游胜地。

  左营司巷

  左营司巷的“左营司”明时称“坐营司”,位于中山路中段,原是贡院前街通往赛月亭巷的一条小弄,南北走向。

  左营司的地名来自明代军事组织名称“坐营司”。据清《榕城考古略》载:“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总兵戚继光建牙(衙)于此,委巷内建坐营司。”清时,这里出了一位大名人林则徐。清乾隆五十年(1785)八月三十日,林则徐就出生在左营司的罗氏试馆。据说,林则徐快出生时,他父亲林宾日正在家门口烧香化纸钱,祈求孩子早点顺利出生。刚好闽浙总督徐嗣曾的轿子从门前经过,轿夫停轿换肩时,林家的人出来报喜说孩子出生了。徐嗣曾在轿内听到后,就说了一句“此子将来名位,当在吾上,吾适来候其生也”。果然被徐嗣曾说中了,林则徐后来官至钦差大臣一品大员,“为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林则徐的名字也因徐嗣曾的到来而得。现在左营司巷已经被拆除,林则徐的出生地“罗氏试馆”和“林氏支祠”于上世纪90年代重建,辟为禁毒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原左营司巷尚有一座晚清时期的“节烈坊”,牌楼式仿木结构,雕刻精美,现保存在中山小学内。原坊额正中有一面用青石雕刻的“圣旨”牌;中部石横匾,书“节烈”二字;下部镶嵌浮雕烈马与人物。可惜的是,“圣旨”牌和下部的浮雕图案及顶部小石塔于上世纪90年代被盗。现存的“节烈坊”高4.6米,宽2.8米,刻有一副对联:“绝粒殉所夫,十载恩情并入枯肠和泪尽;建坊欣得地,千秋义烈长留芳碣与人看。”边款刻“光绪戊子冬(1888)男家义领建”。

  这节坊有何来历?据住在附近的一位退休教师说,这座“节烈坊”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是曾经住在这里的林姓秀才,为他未过门的儿媳立的。林秀才的未婚儿媳姓朱。朱家也是读书人,住在左营司巷尾部。朱家和林家算是乡邻,定的是娃娃亲。林家的男孩三岁那年得了小儿麻痹症,长大后连个人生活都无法自理。到了朱家的女儿十八岁时,林家男孩却离开了人世。按理说,这是件好事,本来可以解除这段不幸的婚姻。可是,朱家和林家的父母却作出一个荒唐的决定,不是叫女孩“过门守节”,而是要女孩随夫殉节,并请求官府向朝廷申请褒奖。他们拟在“双门前”(今东街口北)搭建高台,到时在福州各官的跪拜下,女孩登台上吊,日子选定在农历十二月初七日。女孩得知这个消息后,欲哭无泪,绝食自尽。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月初七日,双门前“殉节台”人山人海。知县派轿子到左营司巷朱家接人。朱父见女儿已死,总不能把死人再抬到台上,于是朱林两家和知县商量后,将“搭台死节”改为“绝粒殉夫”。这样也免于承担“谎报欺君”之罪。不久,他们接到礼部颁发的“圣旨”和钦赐的“节烈”文书。后来,林家出资立了这座“杀人不见血”的牌坊。

  丽文坊巷

  丽文坊巷的“丽文坊”宋代时称“丽景坊”,位于今湖东路中段北侧,为福州城内“六十一坊”之一。

  湖东路北面为汉代“冶城”故地。旧时,这里曾是驻兵营地,称“广节营”。宋代“夹城”康泰门设此,建有城楼,城门谯楼面对东山,称“东山楼”,又因站在谯楼可眺望城东的田野风光和河流景色,而取名“丽景坊”。明成化七年(1471),布政使朱英选定附近泉山的东南麓,作为福州贡院新址,把原在福州文庙北(今延安中学)的“贡院”迁到这里来。为求文运昌盛,就将“丽景坊”改了一个字,即“景”改“文”,称“丽文坊”,并把贡院围墙延伸至丽文坊尾部,之后还在贡院大门的西南侧修了一条路,接通丽文坊。后来,这条路成为科举士子前往贡院的主要通道,有“贡院通衢”之称。

  上世纪80年代初,丽文坊巷还在,巷内还有些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古民居。

  赛月亭巷

  赛月亭巷,曾用名赛月巷、卫武一巷,是位于鼓楼区冶山东南部的一条小巷。

  赛月亭巷的名称来自赛月亭。据居住在此的一位年逾九十的林姓老人介绍,宋代,这里的乡民建造了一座具有江南特色的亭子,但不知什么原因,亭子建好后却没有一个正式的命名。某年的中秋佳节,当地的士绅邀请朱熹来此亭中饮酒赏月。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酒过三巡,士绅学子纷纷请求朱熹给这座新亭子起个名字。朱熹移步亭外,看到整座亭子笼罩在皎洁的月光下,显得格外典雅、高贵。朱熹触景生情,建议将此亭命名为“赛月亭”。众士绅一致称好,并拿来文房四宝,请朱熹亲自题写匾名。后来,乡亲们制作了“赛月亭”的横匾,悬挂在亭子上。

  由于历史变迁,赛月亭今已不可寻见。

  在赛月亭巷的转弯处,有一座“北院万兴堂”。

  北院万兴堂内主祀五灵公中的张元伯,两边配祀为“七爷”“八爷”。五灵公又称五福大帝和五方瘟神,是福州民间逐瘟之神,缘起福州。五灵公指张元伯、钟士贵、刘元达、史文业和赵公明,他们都是明崇祯年间福建泉州的秀才。五人结伴来福州参加省试,到达福州时下榻南门外的白龙山五瘟庙。农历五月初四日夜间,他们似眠非眠、似梦非梦,忽见有一恶魔向井中投毒。五人遂共议守井勿令人汲,人们以为他们在说胡话。由于大家都不明白他们的良苦用心,张元伯提议说,“吾等当舍身救人”。他们汲水共饮,果然全部中毒身亡,从而提醒全城百姓水井有毒不能饮用,挽救了全城百姓的性命。省城人民感恩他们的献身精神,建立庙宇,塑造神像奉祀之。当时县官将此事上奏朝廷。他们后在明崇祯七年(1634)被敕封为解瘟正神五灵公,张元伯封为显灵公、钟士贵封为应灵公、刘元达封为宣灵公、史文业封为扬灵公、赵公明封为感灵公。从此,五灵公之神名扬全省,成为具有浓厚道教色彩的瘟神信仰。

 

作者:林恩燕 林久渝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