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特色栏目>民俗风情

漫谈凤岗里三十六宅

发布时间:2018-05-03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作者:赵素文 陈志

 

   漫谈凤岗里三十六宅

  相传很久以前,飞来一只凤凰,栖于一座山头,乡人都很高兴。没多久,凤凰展翅高飞,盘旋高空良久,许多乡人奔来观看,人们高呼:“凤凰来兮,必定福地。”从此把这座山头称为飞凤山,把凤凰盘旋一带称为凤岗。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凤岗里三十六宅”,这是老建新最翠绿的村庄。“凤岗里三十六宅”究竟是哪些村庄?有各种说法。2006年编的《建新镇志》列了三种:

  第一种说法,“凤岗里三十六宅”,以“宅”称谓的有21个:周宅、高宅、刘宅、谢宅、叶宅、柯宅、莫宅、林宅、张宅、杨宅、冯宅、薛宅、蒋宅、朱宅、赵宅、翁宅、曹宅、石边宅、江边宅、卢滨宅、西边宅;以“厝”称谓的有12个:曾厝、史厝、潘厝、李厝、郭厝、肖厝、葛厝、新厝、中厝、朝士厝、洋墩厝、南安厝;以姓冠顶称谓的有3个:宋浦、郑崎等。

  第二种说法,“凤岗里三十六宅”是:刘宅(包括陈桥)、冯宅(包括镜浦)、高宅(包括庵后)、蒋宅、薛宅、朱宅、谢宅、周宅、叶宅、杨宅、江边宅、张宅、透浦(包括冠洲)、湾边、浦上、后巷、下道、西浦头、玉兰谷、山东岭、洋桃岭、霞镜、港头、半道、亭头、雁边、后曹洲、卢滨洲、上元、院前(包括路头)、葛屿、洋中厝、台屿、王冠(包括高螺头)、潘边(包括潘厝衕)、石边头。

  第三种观点,“凤岗里三十六宅”应在旧时凤岗区辖内。第二种说法所列三十六宅地名基本上是对的。但把台屿、湾边列入三十六宅名单,似乎有误。因为在清朝和民国期间,台屿、湾边都不属于当时建制的凤岗区内,而吴宅(位于今江边村)、郭宅(位于浦上村),则应列入三十六宅名单内。

  以上三种说法,各自有理,都认为“凤岗里三十六宅”是36个村庄。由于史书上没有留下“凤岗里三十六宅”的具体记载,无法查证。我们则认为,“凤岗里三十六宅”不一定就是36个村庄,清代凤岗区辖所列48个村庄当是“凤岗里三十六宅”。我们的理由有三:

  其一,“凤岗里三十六宅”是泛指村庄数之多,而不是36个村庄数。对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理解。例如明王应山《闽都记》第十四卷“郡南闽县胜迹”中记载:“台屿四面皆平田,中有三阜如三台……阳岐之水别为小浦,逶迤环抱于三阜者凡三十六曲。”这三十六曲当是形容水系曲折蜿蜒,泛指池浦之多。因为《台屿陈氏族谱》记载,台屿大小池浦有41口,与三十六曲并不吻合。如果也把“凤岗里三十六宅”理解为36个村庄,就有可能出现牵强附会的情况。很明显,台屿、湾边等村庄并不是凤岗里村庄,台屿人也从来不认为台屿是凤岗里的一个村。

  其二,“凤岗里”的称呼似与历史区划称谓有关。建新一带在唐代时设乡和里,元代时改乡为都,但里以下区划基本没变。清代废都和里,相应设置区(乡)和乡(村)。这时建新域内有洪塘区、凤岗区及上渡区(一部分),“凤岗”作为一个小区划名称开始出现。因为旧时有“里”的称谓,极有可能在口语上讲凤岗区的村庄为“凤岗里”。

  其三,“凤岗里三十六宅”的说法应从具体村庄中予以验证。过去三种说法所列三十六宅村庄,都没有笔者的老家阡前村。阡前又称天前,是凤岗里的一个老村,尽管到近代已经衰落,村庄已很小,但其是凤岗里的一个村庄确定无疑。《侯官县乡土志》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凤岗区各乡(村)户数,除了朱宅、橘园洲、申厝浦3个村庄人居甚少没写出具体户数外,所有村庄都有列出人居户数,对阡前村的记载为“天前,赵姓,10余户”。据阡前赵氏保存的1939年的“住址证明”老物件,上面清楚地写着“福州府闽侯县第一区景透联保第八十四保第十一甲第十一户凤岗里天前村”。笔者伯父出生于1918年,1944年去香港谋生,写回的每一封家书,都是用“福州福湾路凤岗里阡前村”的地址。

  所以,我们认为清代设置的凤岗区内的48个村庄,当是人们常说的“凤岗里三十六宅”的村庄。

  清代设置的凤岗区,所辖的48个村庄为——

  东:亭桥(陈桥)、朱宅、坊兜(弥陀里)、下迳、杨宅、后巷、浦上、半道、港头、太坪尾、曾厝湾、亭头;

  西:张宅、镜浦、周宅、冯宅、高宅、庵后、厝柄、路头、院前、葛屿、雁滨、刘宅、上元、叶宅(竹榄)、马洲党、柴排楼;

  南:江边宅、天前、西浦头、岭后(山简兜)、高螺头、凤冠、杨桃岭、山东岭、玉兰谷、透浦;

  北:谢宅、下道、卢滨洲、后曹洲、大塍、洋中厝、石边头、橘园洲、潘厝衕、申厝浦。

  尽管清代设置的凤岗区内的村庄数不刚好是三十六宅,但不必囿于“凤岗里三十六宅”是36村之数。不知读者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