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特色栏目>民俗风情

闲话上元与象园

发布时间:2017-08-29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闽县乡土志》记载“右南台区”有二十二个村庄,其中有两个村庄一个叫上元,一个叫象园。它们很有意思,一个村庄不知什么时候没了,但是村名却保留下来了;一个是村庄在,村名却被张冠李戴了。因此,现在很多人都把象园当作上元。

  消失的村庄

  象园,按现在的说法,如果是因耿精忠养大象的园子而得名的话,其历史最早只能追溯到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即耿继茂入闽那年。但是,它什么时候消失的?又怎么把这个村名戴到“上元”头上?笔者尚未找到相关的文字记载。

  但是,笔者发现跟象园村一样消失的,还有两个村庄,它们都在象园村周边,一个在东面,叫象东村,一个在西面叫象西村。它们到哪儿去了?也许它们的消失,只不过跟今天的许多村庄一样,因为某种需要而拆迁,一夜间,存续了多年的村庄连名字都一起消失了,或把村名挪个地方存续下来。

  原先的象园村具体地理位置应当在哪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南公园附近还有一个叫象园头的地名,大致在国货路南公园西侧附近旧路的十字路口。既然头在那里,那么“身子”也不会离得太远吧?如果象园村是在这附近,历史上还真有过需要动迁的三件事:

  一是福州建了第一条公路,叫福新路。福新路从水部门开始,经莲宅、王庄,到上元的下甲,过十二桥到象园头,向南通往十三桥、十四桥等。

  二是在道路的东侧,建了福州第一座发电厂,人们叫它“电光厂”。

  三是在道路的西侧建了一家医院,叫“合祖(今市一医院)”。

  它们刚好以福新路为轴线,一个在东,一个在西。那么,象园、象东、象西这三个村庄有没有可能就是因修路、盖电厂、建医院被拆迁掉的?笔者觉得这种可能性还是蛮大的。至于其他可以让这些村庄消失的原因,也还是有可能的,只是因为过去的象园太微不足道了,所以没有人去关注它。

  话说上元

  上元,它的地盘较大,现在的王庄街道、象园街道、新港街道的部分地方曾经都是它的地盘,史料里有的按福州方言发音,也把它写为“上王”。它的历史比象园久远,文化底蕴比象园深厚,在官方史料、地方碑刻里,到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如明万历年间编的《福州府志》就有它的记载,“汪文盛,字希周,崇阳人。嘉靖三年知福州”,“为郡兴水利,开上王旧港,塞新河,灌田四千余顷”。清乾隆年间的《福州府志》载:“弘治十一年间,镇守邓太监利夷贡之便,改易从古旧河,竟将上王地方,凿透大江,名曰新港。”乾隆《福州府志》载,“弘治间,镇守邓太监惑番舶厚利,于上王地方凿新港,径趋大江,旧河淤塞。河口以东,民日敝。至是,蕡上疏陈新港六害,乞塞之,以甦地方,弭海寇。诏下镇巡,兴工填塞”。

  这些历史文献中的上王就是上元了。明朝弘治年间,有个姓邓的镇守为了便于朝贡的船只进入福州内河,在上元这个地方开挖一条新水道,使原先要从小桥弯弯曲曲地进到城里的水路,变成可以直接进入内河的通道,这就是今天的新港。这本来是件好事,它带来了交通上的便利,但也带来了城防安全上的弊端,特别是在倭寇横行、战乱频仍的年代,它给城市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地方官员为上元这个地方的“堵”与“疏”的事情头疼不已。史料上,记载上元的,远远不止这些东西。

  其次,上元村是福州地区为数不多的、保留着保甲制痕迹的村庄。它从东到西依次有一甲、二甲、三甲、四甲和下甲等五个居民群落。这个下甲,不知什么原因,后来被人叫作雁塔。上元为福州后人认识保甲制留下一个难得的历史遗产。

  保甲制作为一种乡村政治制度,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国开阡陌,编什伍,实现连坐制,但其本质上是将军事制度应用于民间。它真正作为一种概念和基层政治制度则缘自宋代王安石变法,在社会基层实行保甲制度。此后,一直延续至20世纪初。虽名称、辖户等常有变更,在不同的时期它又被称作乡里制度、村社制度以及里甲制度等所代替,但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汉代的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代的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元朝又出现了“甲”,以二十户为一甲。至清代,终于形成了与民国时期十进位的保甲制极为相似的“牌甲制”,以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这种保甲制,一旦遇到移民,就将新建的村庄用保甲的名字进行编号,用保甲来命名村庄,比较好区分带姓氏的相似村庄,以免混淆。

  木刻之乡

  在民间民俗方面,上元村的“得道佛”,在民间有着许多美好的传说,在境内外有着众多的善男信女。

  上元是木刻之乡,很多村民从事木刻工作。过去,从村里走过,木槌敲击雕刻刀的“咔咔咔”声不绝于耳。上元人的木刻技艺精湛,流传甚远,是福州城市的一张重要名片。

  上元,在明、清、民国等各时期的府志里,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文献资料里,都能找到它的踪迹,如上元道等。

  如今,有人说是“把福州晋安区王庄街道说成清朝靖南王耿精忠的王府所在地,这几成共识”。晋安区的王庄街道是近些年才形成的,此地过去是包括上元等村的农田。假如上元过去曾经是耿王府,《闽县乡土志》应该记载:“上元,有耿藩故庄”,而不是“太保境,有耿藩故庄”。在重视历史文化的今天,保护上元的历史文化,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