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特色栏目>福州旅游

施景琛与冶山摩崖题刻

发布时间:2018-11-29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在鼓楼区中山路的中山社区内,有一座由土坡与岩石构成、三四层楼高的小山坡,它就是古书所说“三山藏”之一的冶山。拾级而上,小山坡上面却大有乾坤。“玩琴台”“山阴亭”“武陵源”“越壑桥”“独秀峰”……各色各样的摩崖石刻点缀山丘之中,古意盎然。日前,冶山摩崖石刻被列入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而这里的摩崖石刻如此之多,保护得如此之完好,与近代文化名人施景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冶城与冶山

  冶山因冶铸而得名。《三山纪略》曰,“冶山者,冶铸之地”。因“有天泉池之水汩汩流出,故称泉山”,唐、宋两朝的左卫、宣毅、广节诸营驻此附近,故又称“将军山”。省垣最早、规模最大的坛庙之一城隍庙,也曾依山而建,亦名“城隍山”。其时山之广、名之隆由此可见一斑。

  冶山是冶城的主要标志,是福州汉文化的发源地。冶城是福建省历史上第一座王城,“闽之有城,自冶城始”。古时冶山为屏山前的冲积地貌,地表高于福州南部的濒江水域,冶山的地理优势具备了汉代福州的建城条件。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因无诸“击楚助汉”有功,复封无诸为闽越王,史有“王闽中故地,都冶”的记载。福州正式成了闽越诸侯国的都城。无诸选择冶山北麓一带为行政中心,在建城史上称之为“冶城”。

  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利用冶山南麓的唐代都督府作为衙署。宋末端宗改为垂拱殿,即位于此。冶山一带风光秀丽,官宦文人云集,曾经是福州的政治文化中心。千年之后,沧海桑田,冶山残留的只有中山路西北侧的一座小山阜了。如今的冶山遗迹虽小,但依旧林荫蔽日,石阶曲折,巨岩罗列。

  冶山顶有“越壑桥”“望京山”“九曲池”等景名题刻,还有“唐裴刺史球场故址”及“一曲”至“九曲”等石刻共50多处,是体现福州城市衍化进程的重要史迹所在。

  施景琛与泉山古迹

  施景琛(1873—1955),字涵宇,晚号泉山老人,近代文化名人。他祖籍长乐,后迁居福州城内泉山之麓贡院里(今中山路),是陈衍的学生,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创办泉山学校(后改为女子职校)。宣统元年(1909)起,历任商业学堂监督、水产讲习所经理、工务总会经理、福建省谘议局议员,以候补知县任用。他1912年参加同盟会,先后任省参议会议员、省农会会长、市政局委员长。1916年,黎元洪召其赴北京,任国务院秘书、参议等职。后回闽,协助陈衍筹建闽侯县名胜古迹古物保存会,任常务委员;又创设闽中历史博物馆董事会、闽都古迹文化俱乐部董事会等。1949年定居台北。他著有《泉山古物编》《泉山全集》《福州文物实纪》《京华残梦录》《榕城九山纪略》《榕城泉山沿革纪略》《闽都古迹设计》等,有《鹭江集》《石鼓集》《鲲瀛集》《鲲瀛续集》等传世。

  《榕城泉山沿革纪略》中记载了冶山的历史沿革,其中有云:“淳熙《三山志》载,唐元和八年(813),刺史裴次元始于冶山南辟为球场,即山为亭,作诗题于其壁,自为亭序。(裴次元球场山亭诗自序:‘场北有山,维石岩岩,峰峦境峭在其左,林壑幽邃在其右。是用启涤高深,必尽其趣。建置亭宇成适其宜。勒为二十咏。’)有望京山、观海亭、双松岭、登山路、天泉池、玩琴台、筋竹岩、枇杷川、秋芦冈、桃李坞、芳茗原、山阴亭、涵清洞、红蕉坪、越壑桥、独秀峰、筼筜坳、八角亭、椒磐石、白土谷诗各一章,章六句。时观察推官冯审为记刻石。”

  更特别的是,泉山有石刻“一曲”到“九曲”,山顶有九曲池,令人联想到武夷山的“九曲”,但《榕城泉山沿革纪略》记载,“楔游堂在将军山下,宋时建”“九曲池在将军山顶,岁上巳,郡人修楔于此”“于九曲池上增筑流觞亭”。原来,这里曾是闽都文人墨客聚会的地方。

  依上所述,冶山应是处处有古、步步有景的名胜所在。但是,民国时期的冶山荒草丛生、满目荆棘,很多地方被人侵占。1928年,施景琛主持的闽侯县名胜古迹古物保存会决定整治冶山,修复泉山古迹。他还以其大哥绩宇六十诞辰为契机,邀集多位名人,聚会于冶山,题名刻石。

  下面,笔者依照一曲至九曲的顺序,简要介绍这些题刻。

  一曲,在冶山南坡一处民宅的墙基上,旁边有涵宇(施景琛)摩崖题刻《辛夷塘》七言诗一首:“昨宵一梦真离奇,竹杖芒鞋随所之。有人导我游故宅,池水一泓清且漪。小径屈曲寂无鸟,春风乱开白辛夷。醒来补种两三本,山人前身其在兹。”落款为“壬申(1932)仲春,涵宇题”。

  二曲,向西绕北数十米,登至山西坡,有晋书“独秀峰”、怀晋“王坛岗”、闽侯王怀晋书“乾岗岑”等题刻,其实都是王怀晋(字楚英,闽侯人,1933年任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委员)一人手笔。

  三曲,在冶山西北坡,有“山阴亭”大字题刻,落款为“唐刺史裴次元建,毘陵刘溥修,侯官张国洺书,闽侯欧阳英重建”,唯亭已不存。又有杨树庄“剑胆琴心”刻石。

  四曲、五曲,与三曲相连,均在冶山北坡,以“泉山聚寿集”题额及施景琛序最为显目。其中有中华民国总统黎元洪的“洛社遗风”与“北洋三杰之龙”王士珍的“盍簪齐庆”以及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探花俞陛云的“群彦汪洋”等题刻,另外还有“桐岵”“薇圯”“幽翠”等刻石。

  绕到东坡六曲处,先见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于君彦的“椒磐石”题刻,旁边有越壑桥,桥栏板刻“越壑桥,桥圯久矣,庚午冬,涵宇移登瀛桥石材重建,陈衍书并识”。折向南边,有“枇杷川”刻石。至山顶有“观海亭”,落款为“永定胡文虎捐资重建,林森识”。又有《福建通志》总纂陈衍所题“望京山”、民国时期曾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程时煃的“唐陈将军岩建牙处”等题刻,及马天翮诗刻:“一邱莫云小,昂头天可表。十丈红尘底,爰换穷昏晓。”右旁有“寿岩”“鉴石”,即临七曲。

  过了七曲,转南面中坡是八曲,先是施景琛邀集林森、甘联璈、王怀晋、陈联芬、陈耽怡等题名刻。又有1929年任福建高等法院院长的王风雄于民国二十年(1931)元月隶书“唐裴刺史球场故址”题刻;其左旁还有海军少将王若恒书《过冬梨记》,文曰:“是树闽中仅有二株,一在厂巷,一在泉山,大数抱,皆数千年物也,其叶能治背疽。”

  八曲的东边是九曲,但“九”字已被大榕树的树根遮住,附近有“筋竹岩”刻石。

作者:李琼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