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档案新闻>业界动态

中船重工技术档案馆发展略记

发布时间:2019-08-13 来源:档案局 字体:【大】【中】 【小】

   透过历史的眼眸,我们站在岁月的肩膀上远眺。70年前的尘沙滚滚袭来,诉说着风云变幻的慷慨辉煌。130多年前,在时局动荡的清晚期,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北洋水师正式成立,却对国土破碎的现实无力回天;新中国成立70年后,我们拥有了威武海军,拥有了精尖航母、核潜艇、导弹驱逐舰、护卫舰,将一把把利剑刺向深海,守护东方雄狮的安定与荣耀。汽笛争鸣、百舸争流,新时代海军迈向蔚蓝征程的波涛汹涌背后,掩映着拥有140多年历史的中国造船业筚路蓝缕、砥砺奋进的勃发之路。在位于关中腹地的中船重工技术档案馆里,珍藏着12大类104个全宗、排架长度超过4200延长米的馆藏档案,记录着中国船舶军工从艰难发迹到领先全球这一峥嵘历程中的艰辛与荣光。

    1965年,在新中国成立16年之际,中船重工技术档案馆正式成立。54年风雨兼程,兰台人始终如一,伴着古卷青灯坚守中国船舶工业浩如烟海的辉煌历程。技术档案馆逾半个世纪的发展轨迹,正是新中国成立70年的小小缩影。它立在关中腹地的西北小城中,见证着祖国的沧桑巨变,诉说着作为军工档案馆特有的坚韧、热血与拼搏精神。

    飘摇初生 

    技术档案馆诞于险境、发于险境。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云谲波诡。为响应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战备会议精神,国务院各部委机关纷纷制定档案战备大转移方案。

    1965年1月,第六机械工业部向位于陕西兴平的陕西柴油机厂发文,要求在陕西柴油机西办公楼一楼设立技术档案库,开始接收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内部分单位移交的档案资料。在一层办公楼,15名工作人员建成了简易的档案库。同年9月,第六机械工业部发文通知,在档案库的基础上组建技术档案馆,随后确定技术档案馆代号为“七六所”。

    陕西柴油机厂的临时办公点条件简陋、人手不足,初期的创业者们夜以继日推进档案接收工作。1969年,全部档案经过大规模搬迁,全部运送至秦岭深处的凤县档案库房。至此,技术档案馆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的“安身立命”之所。在偏僻的凤县山沟,一批批兰台人掘山洞为库房、献青春于档案,久居深山、艰苦奋斗,开荒种地、以馆为家。没有水,就自己徒步几里山路去挑水;没有学校,只好将孩子送出山去上学。军工兰台人日复一日与清寒山林做伴,在年复一年的寡淡清贫中磨炼出钢铁一般的顽强意志,用青春和生命奠定了技术档案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自力更生、默默耕耘的崇高精神基调。

    在物资匮乏的凤县时期,兰台初创者艰辛而炽热的工作激情穿越时光风驰电掣而来,时至今日仍令人动容。

    再遇险情 

    1978年,兰台人遇上改革开放。正当技术档案馆乘着改革开放新气象大展宏图之时,1981年,一场特大暴雨又将刚刚萌芽的技术档案馆推向险境。

    一个多月的连续强降雨引发了一场山洪。凤县山间的技术档案馆无力承受突发险情,全馆电路通讯齐断,几近断粮断炊。全馆职工带着家中老小、冒着齐腰洪水奋战一个多月,筑起一道千米防洪护坡堤,终使得百余年的珍贵舰船档案得以保全。这场灾难突如其来,但是军工兰台人的坚毅信念让黑暗中燃起了点点星火。只要从灾难手中抢下档案,那技术档案馆就没有倒下。

    这场特大暴雨暴露了凤县地址之险恶,解决技术档案馆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扬帆起航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上级领导支持和各界协助下,技术档案馆迁出凤县深山,落户于关中腹地兴平。新中国成立40周年之际,技术档案馆终于乘着改革春风步入正轨。

    1989年,技术档案馆在兴平落成。这一年,技术档案馆组织职工开始了时隔20年后的第二次大规模搬迁。由于战备档案资料和设备数量极大,此次搬迁声势浩大。凤县到兴平翻山越岭250多公里,搬迁小组往返跑了200多趟,才将1000多吨的档案资料和物资悉数运至兴平。20世纪90年代的兴平,技术档案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档案基础业务持续加强,馆藏数量不断增大,档案信息化摸索前进,各项工作稳步发展。

    2013年,技术档案馆迎来了新生。使用面积7000余平方米的砖灰色档案大楼拔地而起,占地1.3万平方米的馆区环境优雅,百草丰茂。“十三五”以来,技术档案馆在中船重工档案工作总体谋划、顶层设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业务支撑作用,协助制定、修订了数十项集团层面档案规章制度,协助组建了档案信息化、档案综合管理专家队伍,是集团公司重要档案业务的“主力军”;档案资源体系不断完善,军品型号档案、声像档案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陆续接收进馆,目前共有30余家成员单位完成档案移交,馆藏档案数量达到28万余卷;信息化建设引领档案工作转型升级,按照“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的要求,协助推进中船重工数字档案馆(室)联动建设和数字档案中心项目建设,同时启动数字档案馆建设,切实推动档案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项目档案验收工作成绩斐然,5名项目档案评审员共参与完成系统内60余家单位130余个项目的档案验收工作,同时完成多个系统外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验收,专业素质获得行业内外一致认可;对集团内部提供业务指导和档案利用效益显著,“十三五”以来开展档案讲座20余场,应邀指导30余次,为10余家单位提供利用档案近千卷;对外技术服务范围不断拓展,为10余家单位提供了纸质档案和声像档案数字化加工服务,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档案编研和学术研究硕果累累,3年来,多部编研成果获机电兵船档案学会和中船重工成果评审一、二等奖,成功申报了国家级档案科研项目,承担多个集团公司档案研究课题;启动船舶工业档案存储中心、档案利用中心、档案资源开发中心、档案咨询指导中心和档案数字化处理中心建设,不断深化对企业档案价值定性和档案工作职能定位的认识。

    新时代吹响新征程的号角,技术档案馆的兰台人也有更长远、更宏大的目标:对标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努力将技术档案馆建设成为国防科技工业一流专业档案馆;在发挥好档案支撑作用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促进档案工作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技术档案馆从一个咿呀学语的襁褓婴孩,逐渐成长为阔步向前的蓬勃青年。兰台人在这片厚重坚固的黄土地上繁衍生息、龙骧虎步。中国船舶军工档案事业宏图待展,前景可期。

    几册青史几卷画,沧海桑田尽揽怀。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技术档案馆以羸弱之躯燃尽热血、倔强求存,即使洪暴侵袭、生路渺茫,依旧顽强发展、攻坚克难,紧抓改革开放机遇,搭乘信息化高速快车,与新中国共同阔步向前。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8月12日 总第3411期 第一版

分享到:

相关链接